汤定元 (1920.05.12-)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物理学家。江苏金坛人。1942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发现金属Ce的高压相变起源于原子半径的突然收缩(可解释成4f电子被"挤"入5d电子态)。首创金刚石高压容器,成为国际上高压物理研究的重要仪器。在我国开创了窄禁带半导体分支学科,带领科研群体对碲镉汞晶体的材料、器件和物理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开创和参与研制太阳电池、温差电致冷器、半导体高能粒子计数器,以及硫化铅、热敏电阻、锑化铟、锗掺汞和碲镉汞等红外探测器,其中许多器件已成功地用于我国空间遥感和军事探测等先进装备中
-----------------------------------------------------------------------------------------------
匡定波 (1930.09.01—)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红外及遥感专家。江苏无锡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红外应用及遥感技术领域进行了系统性的开拓,负责研制成航空红外扫描相机、卫星姿态测量红外地平仪、导弹弹道测量红外捕获跟综系统等先进装备。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内开创红外和多光谱技术在航空遥感中的应用,并为技物所几十年来发展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空红外及多光谱遥感仪器系列,成为中国航空遥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基础。为我国第一代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负责设计并研制了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其在轨性能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也为我国气象卫星系列发展各类红外观测仪器起了开拓的作用。目前正关注遥感技术对我国环境监测应用上新的需求与发展。
------------------------------------------------------------------------------------------
龚惠兴 (1940.07.07-)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航天遥感专家。上海市人。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67年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生毕业,现任中科院上海 技术物理所研究员、总工程师。长期从事航天光电遥感技术研究,是我国这一技术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早年从事静态红外地平仪研究,成果成功地用于我国地球同步轨道自旋稳定卫星的姿态敏感。率先在国内开展航天红外遥感仪器及其辐射定标的研究,完成了我国第一台航天红外遥感仪器—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甚高分辩率扫描辐射计的研制,由于性能优良列入了国际业务卫星。完成了空间蛋白质晶体生 长装置的研制,成功地领导了我国首次空间微重力条件下 的长晶试验。90年代初担任神舟飞船应用系统总设计师,2001年起任国家863计划航天遥感技术领域首席专家。推进了包括光学和微波遥感、空间科学探测、空间微重力在内的我国空间科学实验及应用研究。是我国在航天遥感和空间科学实验两个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果的技术专家。多次荣获国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现任全国政协常委。
----------------------------------------------------------------------------------------------
沈学础 (1938.08.18—)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物理学家。江苏省溧阳县人。1958年毕业于复且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起任红外物理研究室主任,1985年至1989年任中国科学院红外物理开放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9年至1993年任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3年起任该室学术委员会主任,2001年起兼任复旦大学教授。并担任多种国际学术团体与刊物的领导职务,现任国际红外毫米波和太赫兹系列会议国际组织委员会委员和国际杂志“固态通讯”(Solid State Commun)编委。主要从事固体光谱及其实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有:提出并首先实现光调制共振激发谱、高压下调制光谱、带间跃迁增强与诱发回旋共振,使一些弱固体光谱现象观测成为可能。首先观察到半导体晶体中新一类局域化振动模,发展了固体中杂质振动的理论;发现半磁半导体中 d电子和 p电子态间杂化;首次测定塞曼杂化态波函数的混合与重组;最先观测到和测定GaAs调制掺杂多层结构的量子化能级,实验揭示了这种结构可形成超晶格和量子阱;研究硅光热电离光谱灵敏度有数量级的提高,成为目前超纯材料浅杂质研究检测的主要方法之一,观察到硅中新施主中心和多条与杂质高激发态相关的谱线。关于InGaAs/GaAs中两类超晶格电子态共存、nipi结构光生载流子的长寿命等研究也有一定意义。现在主要从事单个纳米小量子结构光谱、电子态、微观互作用及其操控等研究。
--------------------------------------------------------------------------------
薛永祺 (1937.1.11.--)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红外和遥感技术专家,男,1937年1月11日生,江苏张家港市人。195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多光谱和成像光谱技术研究,先后研制成功红外扫描仪、多光谱扫描仪、成像光谱仪、高光谱成像仪等光电遥感器,为我国建立机载实用遥感系统提供了多种先进的遥感手段,并推动了我国遥感技术的应用。开拓三维成像遥感新技术,将扫描光谱成像和激光扫描测距一体化,实现无地面控制点快速生成数字地面高程模型和地学编码图像,对于滩涂、沙漠、岛屿等交通困难地区,这是一种“实时”、“高效”的新型遥感系统。
----------------------------------------------------------------------------------------------
陈桂林 (1941.12.17-)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空间红外遥感专家。福建南安人,1968年毕业于西安交大无线电工程系电子计算机专业。现任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研究员,FY-2气象卫星副总师。1997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99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长期在科研第一线从事红外光电技术研究,是我国静止气象卫星红外光电遥感技术研究的带头人。负责研制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核心探测仪器--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先后用于1997年发射的FY-2A星和2000年发射的FY-2B星。研制中,制定并实现了技术先进、符合国情的总体方案;确定并组织突破了空间光机扫描与红外探测的多项关键技术;发展了我国空间红外遥感仪器的辐射定标实验技术,经历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使我国静止气象卫星获取的三种图像质量,在总体上达到目前国外正在应用的同类卫星的水平,这是我国卫星红外光学遥感技术的重大突破。在光电检测技术的研究中,将技术创新与工业应用密切结合,深入现场解决新技术应用的问题,对热扎圆钢在线光电检测技术及其发展应用有突出成绩,已发展成系列性的仪器。 2000年承担和负责风云二号(C、D、E)卫星五通道扫描辐射计的研制任务,成功用于2004年发射的风云二号星,在第一代自旋静止气象卫星上达到国外第二代应用卫星成像仪的主要技术性能,对实现我国静止气象卫星业务应用起到了关键作用。
--------------------------------------------------------------------
方家熊 (1939.10.22-)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光传感技术专家。安徽黄山市人。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光传感器研究,为我国空间 遥感系统提供了多种红外传感器。他提出了变能隙半导体红外传感器的工程优值参数概念和测试方法;解决了空间用红外传感器的技术基础及工程问题,满足了我国首次从卫星对地球的长波红外遥感的要求;为新型空间遥感系统的需要实现了碲镉汞红外器件对 1~15微米探测的全波段覆盖;提出了我国第一个多光谱红外焦平面组件方案并研制成功 ;为风云一号卫星、风云二号卫星以及"神舟3号"飞船提供了各种多波段红外传感器组件,并推广应用于航空遥感系统和工业、交通、环境和医学等领域。 |
文章被 admin 于 2009-8-2 11:11:44 编辑过

个人签名--------------------------------------------------------------------------------
在光学的海洋中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