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理工大学原名为长春光学与精密机械学院,也是由我们中国光学的开山鼻祖王大珩先生建立的,是国内唯一的一所专门从事光学教学的专门院校,可惜的是后来改成了长春理工大学,这个名比较俗,个人认为不改的为好。
长春理工大学的介绍:
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是一所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工、理、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的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教授为主要创始人、第一任院长,现任名誉校长。学校先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五机部、机械委、机电部、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被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2002年,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 2004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大学。现为吉林省、国防科工委、长春市共建院校。 学校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现拥有4个校区,占地面积76.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7.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1.5亿元;拥有中外文图书177.2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亿元。 学校现有本专研在校生1967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09人,硕士研究生2898人,本科生15160人,专科生1405人;教职工1989人,其中专任教师1001人,双聘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61人,教授(研究员)12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488人,有35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建有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 学校拥有18个教学机构;设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教育部直属重点实验室、2个吉林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及纳米技术研究中心、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等校设科研机构,还设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工程训练中心、图书馆、档案馆、校园网络信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 学校是国家首批批准的学士、硕士授权单位,第6批博士授权单位。现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12个吉林省重点学科,2个吉林省重点资助学科。有9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和10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并具有硕士研究生单独招生考试权和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推荐权。设有本科专业47个,覆盖工、理、文、经、管、法6大学科门类。 以光电技术为主,光机电一体化是学校科研工作的鲜明特色和优势。学校在激光技术、光电仪器、检测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光电医疗仪器、先进材料技术、现代光学、CAD及应用电子技术等方面科研实力雄厚,在法学、汉语言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屡获佳绩。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部委和省级科研项目700多项,其中包括“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高水平项目,17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十五”期间科研经费到款总数为2亿5千多万元。 学校研制开发的激光治疗仪导光臂、YAG激光美容机、二维及三维医用内窥镜、机械密封技术及设备、光电检测系列产品、半导体激光器等高科技产品,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长春理工大学的专家介绍:
博 士 生 导师
沈 柯 姜会林 钟景昌 田景全 尹福昌 石邦任 安志勇
梁 柱 杨志文 杨建东 朴承镐 王志坚 马 宏 苏春辉
刘景和 杨华民 史国权 徐洪吉 潘毓学 冯克成 李永大
刘国军 薄报学 张喜和 翟庆洲 于化东 刘薇娜 曹国华
孙伟志 王文生 张国玉 董相廷 陈殿仁 端木庆铎 李占国
张 宏 张树仁 田 坚 张希艳 魏长平 崔庆丰 白宝兴
万春明 曲 轶 石晓光 王晓华 王建设 车 英 王晓曼
李洪祚 宋 路 柏逢明 于凤霞 吕景文 段 潜
1、姜会林:男,1945年出生。现任长春理工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光学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 1969年毕业于长春光机学院,1981年获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硕士学位,师从薛鸣球院士;1987年获该所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科学家王大珩院士。从1989年4月起担任长春光机学院副院长,1996年12月至今任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机学院)校长。
姜会林主要从事光学技术与光电仪器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他治学严谨、著述颇丰,在光学领域业绩突出,成果卓著。承担过多门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先后培养了20多名硕士和13名博士生。现已完成国家和省部科研课题20项,目前正主持总装备部和国家“863”等项目4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完成国家“863”重点攻关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通过验收1项;国防科工委光华科技基金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国庆50周年阅兵项目中荣立三等功。发表学术论文108多篇,已被国际四大检索系统收录39篇。
姜会林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衍生二级光谱理论”,并提出了“用普通玻璃校正二级光谱”的设计方法,据此理论与方法设计的侦察卫星相机光学系统,二级光谱象差为零,该成果被著名科学家王大珩院士评价为“近年来中国光学设计主要进展”之一,比英国著名专家设计的结构更为简单,质量更好;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光学系统经济公差的理论”,并编制了优化计算程序,其论文被收入《里程碑丛书》,由美国SPIE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被列为最新一个“里程碑”的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光学系统总体性能及经济效益评价理论与计算方法,提出了光学系统总体优化方法及一些特殊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案;完成了“中国光学镜头数据库”、“兵器光电仿真系统数据库及数字仿真”课题,正在开展总装备部重点项目“兵器光电系统总体优化技术”等的研究;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二维电视腹腔镜显示系统”,并突破了“三维医用内窥镜”关键技术,研制出整机在医院使用,促进了微创伤手术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研制成医用三维内窥镜的国家之一;高质量地完成了“863”重点攻关课题——“三维遥感测量用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器”的研究,打破了一些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成果;还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日现代企业制度与组织管理比较研究”,通过与日本大学、长春一汽开展合作研究,为我国企业改制提出了重要建议。
2、
安志勇简历 |
|

个人介绍: 安志勇,曾用名安书华,1943年1月30日生于河北省滦县,1966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工程系光学仪器专业。1978年~1988年作为访问学者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光技术研究所学习深造。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光学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曾先后担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光电工程系系副主任、系主任,光电技术与机械工程研究所所长,光电与机械工程分院副院长等职,现任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光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光电测控与光信息传输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吉林省第五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称号。 社会兼职: 安志勇教授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仪表学科第二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高级会员、理事,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兵工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兵工学会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基地专家组专家,长春市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长春市仪器仪表分会理事长,长春市仲裁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春市企业法律顾问协会专家。 教学方面: 安志勇教授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主讲“光电仪器总体设计”、“现代传感技术”、“精密仪器设计理论”、“激光测量技术”、“可靠性技术及应用”等近20门课程,并先后指导42名硕士研究生、13名博士研究生和1名博士后。教学效果优秀,曾获校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 科研方面: 安志勇教授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光电测控技术与仪器”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从光电测控理论到工程实际应用均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从“七五”到“十五”期间先后承担国家各部委和省市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取得16项具有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作为课题组长,主持完成的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轿车发动机飞轮总成在线检测设备研究”,1997年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预研项目2004年获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1999年获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FGJ–850弹道终点坐标摄影经纬仪”,1988年获机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完成的“光电多功能二维自动检测仪”,1996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完成的项目“机载光电对抗稳定平台系统”,2004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GD-I型智能光电实验系统”,2001年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现正主持多项国防科研项目。 学术方面: 多年来,结合科研在《仪器仪表学报》、《兵工学报》、《SPI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有30余篇被工程索引《EI》收录。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并作专题学术报告,与国内外学者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 | |
崔庆丰简历 |